肖邦:三首奏鸣曲(2.8MHz DSD)
艺术家名:江崎昌子(Masako Ezaki)
江崎昌子,日本钢琴家,1970生于日本大阪。她在10岁时与大阪维尔交响乐团举行了首场音乐会并演奏了海顿的钢琴协奏曲。
她毕业于东京的桐朋学院大学,并在华沙萧邦音乐学院师从黑塞教授。在学习期间,她成功地参加了多项音乐比赛,获第6届M.Magin国际比赛(1995年巴黎)奖,第4届K.Szymanowski国际比赛(1997年波兰洛兹)Szymanowski作品最佳演奏奖和特别奖,第21届国际大赛德彪西前奏最佳演奏奖(1998年,意大利,塞勒诺),并在波兰、捷克、法国、乌克兰、立陶宛、俄罗斯、意大利、韩国和日本举办音乐会。
《c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Piano Sonata No.1 in c Minor Op.4 ,作于1828年,当时肖邦正值少年时代(18岁),离成熟期还很远。这也是肖邦最初的大型作品之一,它的基本缺点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或许18岁的肖邦还不能克服写大型作品时所遇到的那种困难。这部作品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戏剧性的庄严快板。主部写得很出色,它充满了贝多芬那种活力,可使人想起肖邦其他一些作品。第一题在快板乐章占统治地位,肖邦没有拿另一个相反的音乐形象来和它对比,第二主笔是从主部的音调中引申出来的,而且甚至还保持着主部的调性,这样一来,肖邦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整个快板乐章里只发展了一个音乐形象。由于少年肖邦还没有掌握这种必要的技巧,于是快板乐章弄得既冗长又乏味。可以个别的段落的构思却很高尚,钢琴写法富有色彩,因此说它是室内性的不如说它是辉煌的音乐会风格曲。
第二乐章,小步舞曲。古典主义音乐传统在这第二乐章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只是音响饱满的钢琴写法破坏了古典舞曲的朴质性。这是肖邦唯一的小步舞曲。
第三乐章,小广板,令人想起贝多芬的深刻的、凝神沉思的柔板,同时也明显感到肖邦自己的思想,它表现在古典音乐所少有的五拍子节奏中(这里大约受到俄罗斯歌曲的影响,毫无疑问,肖邦在华沙可以听到这些歌曲),另外还表现在旋律的性质和纯肖邦式的纤秀婉丽的华彩中。
第四乐章,回旋曲,充满了活力和动力,钢琴写法极其华丽。然而,回旋曲的独创性比快板就更少了。而且音乐形象的发展和快板一样不够紧凑洗炼。
《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包括4个乐章:
1. 极慢板,从呻吟般的极慢板开头,接着用双倍速度奏出第一主题。这第一主题一直情绪不安,直到第二主题出现,才趋于安静。但安静的第二主题马上也激动不安。结尾阴沉不安,它并没有带来宁静的气氛,没有使人感到戏剧已经结束,而使人急切期待着以后将发生的事件。
2. 谐谑曲,以阴郁开头,犹如低云密布,大风咆哮的感觉。速度转慢后,有天籁般的甜美。在谐谑曲的最后,低音区中低沉的八度敲击声也说明已经失去了光明的希望……
3. 慢板,送葬进行曲。这首进行曲是肖邦1837年为哀悼失去祖国而作,开头表达送葬队伍出动,丧钟的低鸣。中部有一段宁静的来自上帝的安慰,带有“模糊的回忆”般的抒情,然后再重复送葬队伍,直至远去,留下一片空白。
4. 急板。舒曼评述:“这是非旋律,没有欢乐的乐章,像是强有力的手压抑了叛逆的灵魂,使那特别恐怖的幽灵与我们对话。”结尾“像是带着被狮身人面像愚弄过的微笑终了。”肖邦要求这个乐章,要“左手与右手七七八八地齐奏同音。“尼克斯对这个乐章的评述是:”葬仪之后,那边有两三位邻居在议论这位已故者的为人,没有恶意的批评,只有善意的赞扬。”而克拉克则认为,“像是秋风吹散枯叶,飘落在新墓上。”
她毕业于东京的桐朋学院大学,并在华沙萧邦音乐学院师从黑塞教授。在学习期间,她成功地参加了多项音乐比赛,获第6届M.Magin国际比赛(1995年巴黎)奖,第4届K.Szymanowski国际比赛(1997年波兰洛兹)Szymanowski作品最佳演奏奖和特别奖,第21届国际大赛德彪西前奏最佳演奏奖(1998年,意大利,塞勒诺),并在波兰、捷克、法国、乌克兰、立陶宛、俄罗斯、意大利、韩国和日本举办音乐会。
《c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Piano Sonata No.1 in c Minor Op.4 ,作于1828年,当时肖邦正值少年时代(18岁),离成熟期还很远。这也是肖邦最初的大型作品之一,它的基本缺点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或许18岁的肖邦还不能克服写大型作品时所遇到的那种困难。这部作品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戏剧性的庄严快板。主部写得很出色,它充满了贝多芬那种活力,可使人想起肖邦其他一些作品。第一题在快板乐章占统治地位,肖邦没有拿另一个相反的音乐形象来和它对比,第二主笔是从主部的音调中引申出来的,而且甚至还保持着主部的调性,这样一来,肖邦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整个快板乐章里只发展了一个音乐形象。由于少年肖邦还没有掌握这种必要的技巧,于是快板乐章弄得既冗长又乏味。可以个别的段落的构思却很高尚,钢琴写法富有色彩,因此说它是室内性的不如说它是辉煌的音乐会风格曲。
第二乐章,小步舞曲。古典主义音乐传统在这第二乐章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只是音响饱满的钢琴写法破坏了古典舞曲的朴质性。这是肖邦唯一的小步舞曲。
第三乐章,小广板,令人想起贝多芬的深刻的、凝神沉思的柔板,同时也明显感到肖邦自己的思想,它表现在古典音乐所少有的五拍子节奏中(这里大约受到俄罗斯歌曲的影响,毫无疑问,肖邦在华沙可以听到这些歌曲),另外还表现在旋律的性质和纯肖邦式的纤秀婉丽的华彩中。
第四乐章,回旋曲,充满了活力和动力,钢琴写法极其华丽。然而,回旋曲的独创性比快板就更少了。而且音乐形象的发展和快板一样不够紧凑洗炼。
《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包括4个乐章:
1. 极慢板,从呻吟般的极慢板开头,接着用双倍速度奏出第一主题。这第一主题一直情绪不安,直到第二主题出现,才趋于安静。但安静的第二主题马上也激动不安。结尾阴沉不安,它并没有带来宁静的气氛,没有使人感到戏剧已经结束,而使人急切期待着以后将发生的事件。
2. 谐谑曲,以阴郁开头,犹如低云密布,大风咆哮的感觉。速度转慢后,有天籁般的甜美。在谐谑曲的最后,低音区中低沉的八度敲击声也说明已经失去了光明的希望……
3. 慢板,送葬进行曲。这首进行曲是肖邦1837年为哀悼失去祖国而作,开头表达送葬队伍出动,丧钟的低鸣。中部有一段宁静的来自上帝的安慰,带有“模糊的回忆”般的抒情,然后再重复送葬队伍,直至远去,留下一片空白。
4. 急板。舒曼评述:“这是非旋律,没有欢乐的乐章,像是强有力的手压抑了叛逆的灵魂,使那特别恐怖的幽灵与我们对话。”结尾“像是带着被狮身人面像愚弄过的微笑终了。”肖邦要求这个乐章,要“左手与右手七七八八地齐奏同音。“尼克斯对这个乐章的评述是:”葬仪之后,那边有两三位邻居在议论这位已故者的为人,没有恶意的批评,只有善意的赞扬。”而克拉克则认为,“像是秋风吹散枯叶,飘落在新墓上。”
《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44年夏天,这首作品仍是肖邦与乔治·桑一起在诺昂时创作的,献给波尔德伯爵。它也包括4个乐章:
1.庄严的快板。第一主题开始时进行曲风格,但不久便雾气茫芒,加入了悲叹,美丽崇高的第二主题冲破悲叹,又诱导出如歌的旋律。哈聂卡怀这个旋律有“早晨的清香”,它扩大后,变成“玫瑰花园”。
2.谐谑曲,极快板,优雅而轻快。主旋律与第一乐章第一主题有关联性,中间部为主要部分的应答。哈聂卡形容这个乐章“犹如被微风吹着的山茱萸,急躁、可怜,又轻快地摇摆”。
3.最缓板,具有夜曲特征,尤其中段,冗长而甜美。尼克斯说,“这中段令人想起,在很长的美丽的梦中某处,忽然觉醒,有作者自己恍惚的容貌。与其说这是作曲,不如说它是幻想。”
4.极急板。终乐章不但华丽而且充满热情,与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奏鸣曲与第二号相隔5年,结构同样非常宏伟。